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工作 -> 正文

全球决赛二等奖!实现安徽省7年来奖牌零的突破!

发布日期:2023-06-08

“全球决赛二等奖,实现安徽省7年来该赛项奖牌零的突破”,这是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王金焱老师指导,宁承虎、焦傲、陈瑞峰3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5月27日华为ICT大赛2022-2023全球总决赛上获得的佳绩,该赛项为实践赛高职组网络赛道。

据了解,本届大赛是第七届华为ICT大赛,为历届最大规模的线下比赛,共吸引了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所院校、12万余名学生报名参赛,经过国家赛、区域赛层层选拔,最终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46支队伍、429名大学生选手参加了全球总决赛。

从安徽省选拔赛开始,学院参赛队一路过关斩将,以安徽省一等奖的好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国赛场上,他们以二等奖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拿到全球总决赛入场券;群雄云集的全球赛上,参赛队员充分发扬凝心聚力、精诚协作、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历经八小时鏖战,取得来之不易的二等奖。

华为ICT大赛是华为公司面向全球大学生打造的ICT人才竞技交流赛事,2021年3月,首次纳入2020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名单,是教育界和行业内认可度高、含金量高的一项赛事。

专业对接产业岗课赛证融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花朵的绽放离不开深深扎入土壤的根系,赛场上的成绩离不开赛场下多年夯实的综合实力。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徽省最早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面向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参加工作近20年的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朱晓彦回忆到。他说:“当下,随着我国科技与信息事业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对懂原理、会操作、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需求强烈。我们敏锐抓住机会,瞄准需求,积极思考,聚焦专业与产业对接,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牛鼻子’,深入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2020年,学院与行业标杆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华为ICT学院,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入探索1+X课证融通新模式,实现“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构建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一体化发展格局。朱晓彦介绍,“校企充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建立课程、师资等要素共享机制,将华为1+X课程、职业认证课程和企业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提升实际动手能力;按照“培训师”能力要求,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1+X师资培训;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引入实际案例,提升实训质量。”

通过产教协同育人实践,成效随之显现,在学院组织的三批次华为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中,学生均取得亮眼成绩:2020年首批认证考试通过率92%,在全国同类考试中名列前茅;2021年第二批通过率100%,满分1000分的考试,最高分989分,平均分890分;2022年第三批通过率再次达100%,学院获华为1+X证书试点工作“成绩突出奖”,教学成果显著。

为帮助学生深入行业前沿,拓展更为广阔的职业前景。学院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引入华为数通职业认证考试,借助华为“HCIA(工程师)-HCIP(高级工程师)-HCIE(专家工程师)”金字塔式三级学习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高职生”向“工程师”的华丽蜕变。“学院成立华为ICT网院以来,400人通过HCIA-Datacom认证,100人通过HCIP-Datacom认证,3人通过HCIE-Datacom认证,目前有正在10人备考HCIE-Datacom认证”。该院负责考证工作的孙轲老师介绍说。

刚刚到任的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仁金对本次大赛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和期待,他说:“计算机网络专业获此佳绩,得益于岗课赛证这套扎实有力的‘组合拳’,这也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功所在,学生勤于钻研,学到真本领,那么走上赛场,他们就是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走上岗位,他们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手’;假以时日,他们也更有实力发展成为行业的‘高手’。”

发扬“三业”精神 绘就拼搏人生

作为地质行业办学单位,多年来,学校注重挖掘地质行业“三光荣”精神丰厚的文化内涵,结合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实际,凝炼形成以“三业”品质(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建功立业)为内核的“学院精神”,并将其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造奋力拼搏、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对此,王金炎老师和3名选手有着深切的感受。

备赛过程中,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造就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宁承虎同学说道,从参加院赛、到省赛,从省赛到国赛,再从国赛到全球赛,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挑战和磨练。每天长达10余个小时的训练,节假日从不放假,呆在工作室一遍一遍地操练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指导老师王金焱特别提到,“决赛备赛阶段,他们压力更大。相对于之前的省赛、国赛,困难更多,压力更大,首先要面对的是语言关。”因为是全球性比赛,竞赛考题均为全英文模式,作为职业院校学生,选手英语基础比较薄弱,赛场上又要在有限时间里阅读并理解考题,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英语水平。

焦傲、陈瑞峰两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个任务当时的确让我们比较焦虑,但是不能退缩,只能紧锣密鼓开始安排计划训练。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白天开展备赛集训,晚上回到住处继续学英语。长时间的熬夜学习训练,双眼一度布满血丝,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被问及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一往无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榜样,特别是身边的榜样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力量。该院有着良好的“传帮带”习惯,工作室里,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上届带下届,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分享学习、比赛和考证的经验,共同营造热爱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也在无形中传递啃难题、攻难关、坚定目标的精神力量。“每当看到比我厉害得多的老师也在学习、那么优秀的学长学姐还在努力时,我就感觉自己又充满了力量,又有了顽强的斗志”,宁承虎由衷地说道。

“三业”精神就是这样具象化地体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行动中,而一届届学生接续努力,为梦想和荣誉而战的经历又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学院精神的内涵。每当夜幕降临,计算机网络工作室灯火通明,墙角的服务器光点闪烁,同学们端坐桌前,或读书或做题或练习,时而小声交流问题。如果镜头拉远,你会看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匠工坊、大数据工程实践中心......也是一样的场景。“三业”精神不只是写在纸上,也不只是挂在墙上,而是镌刻在师生的心里,跳动在他们的指尖,隐现在他们挥洒青春的人生故事里。

助力“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学校责无旁贷

“回想起刚刚踏进校门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情绪比较低落的时期。作为一名分类招生入学的高职生,面对未来常常感到很迷茫”,这是陈瑞峰同学接受采访时吐露的真实心理。无独有偶,另外2名选手也是中职分类高考进高职的,相似状态也曾有过。他们坦言,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不够自信,也没有目标,中职生基础较为薄弱,在大学期间如何选择努力方向,成长成才,心中存在较多疑惑。

学生的困惑正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建校之初,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就确立了“三个结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证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历经多年发展,学校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深做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素质,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既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与高层次企业共同搭建平台,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一直是学校努力的方向。早在2005年,学院就以派遣老师到华为公司学习的模式,积极与华为建立联系机制,双方围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学校开始向华为公司派遣实习生,合作平台不断做实。2020年之后,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华为公司相关职业等级证书考试,并最终获得华为1+X证书试点工作“成绩突出奖”,校企合作最终开出靓丽之花。事实证明,学院探索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是正确的。

在日常教学中,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定期去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工程师等高级技术骨干零距离接触,接受他们的技术指导。全球赛最后备赛期间,3名选手去校企合作单位——深圳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最后冲刺集训,指导老师团队每天通过视频与3名选手联系,边指导边鼓励,关心支持从不缺位。“学校的支持、老师的关心、校企合作公司提供的平台,让我们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也有了更大的信心”,3位选手由衷感言。

学校党委书记许卫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院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办学的立足点。学校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将继续围绕‘岗课赛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学校应有的贡献”。

来源:安青网

责任编辑:沈思佳李志慧杜军